宣教心故事

挑戰舒適圈的旅程 4:愛心—雙向幫助陪伴!

曾經,我以為自己就是個作跨文化宣教士的料,因為我很能吃苦,不太怕冷、也不太怕熱,喜歡挑戰新鮮的事物,吃什麼食物都覺得很好吃,又有學習語言的天份,這些條件讓我能夠很快地適應不同的文化與環境,要我跨出舒適圈似乎並不怎麼困難。然而,經過九年的預備,我發現我錯了!跨出舒適圈不單是要去接觸、熟悉那些看得見的不同,更是要去面對生命裡許多自己的「不喜歡」與「不想要」,且後者往往更具有挑戰性,也是神最為看重的。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常常去思想大衛的一生,他身為一位君王、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卻先走過了好大一段不舒服的過程,但正因為他願意去放下那些原本可以選擇舒適的權利,他的生命才得以被塑造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自然有越來越多的人甘願跟隨他。我想,宣教士的生命也是如此。以下,我想透過大衛的生命來分享:我在預備宣教的過程中,那些不容易跨越的舒適圈。

【四、愛心:雙向幫助陪伴/當我也有需要之時】

撒上廿二1-2(新譯本):
大衛就離開那裡,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弟兄和他父親的全家聽見了,就都下到他那裡。凡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裡;大衛就作他們的頭目,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

這是大衛無助的時刻,不僅遭到掃羅追殺、被迫跟摯友分離,還得在亞吉王面前裝瘋,最終落魄地逃到亞杜蘭洞,失去了王宮的舒適,沒有了榮耀的掌聲,原本被膏作王的應許好似越來越遙遠。這樣的景況,也非常有可能是宣教士低潮時的寫照。這時候的大衛在洞裡做什麼呢?我想,他一定在安靜與呼喊中,跟神進行了很多對話,尋求祂的安慰與恢復。

然而,有四百個遭遇同樣不怎麼好的人來找大衛,其中包括了他的家人,相信還有不少麻煩人物。在大衛最窮迫潦倒的時候去找他,他們在想什麼呢?期待大衛能夠幫助他們、帶給他們希望?想要互相取暖、得到一些安慰?或者剛好相反,他們對大衛的處境感同身受,想作大衛在急難困苦時的陪伴支持者?我認為以上皆有可能。

這時候的大衛,面對眼前的這四百人,他正在學習生命中極其重要的兩個課題——愛與被愛:在他有需要、甚至愛不下去的時候,是否仍然能夠去愛;他又是否能夠放下身段、承認軟弱,敞開心接受別人的愛。最後你發現,大衛作了他們的頭目,他們甘願跟隨他;我相信,宣教士若要在宣教工場上帶出肯跟隨的門徒,並有樂意與你同工的夥伴,這會是逃不掉的功課。

在牧養中學習支取自己所沒有的愛

在我牧養的小組中有一位男同學,因患有亞斯伯格、強迫與焦慮症,一直都交不到朋友,幾年前來到我們教會後卻造成女性小組員的困擾,也不時會影響小組的進行。在我與幾位弟兄耐心的陪伴下,曾經感覺神慢慢在醫治他,但狀況卻仍時好時壞;後來,他認定我與另外兩位弟兄為他的好朋友,覺得只要私下和我們三位固定約吃飯聊天就好,不需要再來教會了。

當時,我心裡其實只感到一點點遺憾,更多反倒覺得鬆了一口氣:「呼,你不來比較好。」但漸漸地,固定和他一起吃飯聊天卻變成一種壓力,畢竟他談的話題都圍繞在某幾個特定的話題,也不太聽你說話,我直覺地為自己立了界線:一個月最多就約一次。於是,在我沒有察覺的狀況下,我變成都在等他傳訊息約吃飯,太密集了就拒絕他,若確實相隔一個月了,就空出某一個晚餐時間給他;而當他因故臨時取消,我反而感到慶幸。

就在幾個月前,他又一次臨時取消約定,卻給了我不一樣的理由:「我有點不想跟你約了,因為每次你都不約我,不要再說你很忙這個藉口。」我當下看了有些生氣,想說我都已經每個月刻意空出時間給你了,我對我的好朋友都不一定會這樣,還不夠嗎!我向神禱告,也跟同事聊了聊,思考著要怎麼回他,神開始對我的心說話:「你愛他嗎?」我心想:「我為他付出這些,難道不是愛嗎?」神卻又再問:「你真的愛他嗎?」這次,我安靜了好一會兒。

「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不愛他。我一點也不愛他。」我終於承認了。原來就如同保羅所說的:「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十三3)我禱告神賜給我我所沒有的愛,幫助我脫離長期以來「憑著意志力與善行來證明自己有愛」的模式。當天晚上,我們還是約了晚餐,令我驚訝的是,我感覺到神給了我全新愛他的力量,不再因著他的症狀而無奈,也不因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而可惜。

宣教士不能因為忙碌或自身的狀況而把羊群丟著不管,但若只是憑著意志力付出愛,遲早會耗盡,因此,在自身也要需要的時候,唯有來到神面前支取自己所沒有的愛與智慧,才能走得長久。

宣教中的施與受!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從人來的關愛,有的時候,基督徒很自然會「分享愛」,卻不懂得「接受愛」,不僅會加速自己的枯竭,更可能造成福音工作的阻礙。

去宣教,好像就是要去給予愛,但很多時候,一廂情願的「給予」不但沒有讓當地人感受到愛,反而覺得被人看不起;相反地,當我們學習「接受」當地人的款待或付出,很多時候反而讓他們感受到愛。這好像大大顛覆了我們「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觀念,事實上,當我們這樣做,是在為對方創造機會,能以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美好與真實。

我們可能還忘了,耶穌也是這樣做:祂「差我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的同時,卻要我們「住在那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路十2-8)我想,耶穌會這樣教導,是因為祂不要我們高姿態的去給予及改變他們,反倒要我們與當地人創造出平等的互動:當他們供吃供住,我們則可以給予他們從神來的平安(路十6)和醫治(路十9)。這樣雙向給予與接受的關係,建造了當地人的自尊,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供應,不僅是身體上的,甚至是心靈上的。

接受他人的愛能彰顯彼此相愛的美好!

在一次短宣中,宣教士帶著我和幾位姐妹去探訪一個家庭,讓我印象深刻。這一家人爸媽相繼過世,留下三個孩子,只有奶奶在照顧,奶奶身體也不好,走起路來相當吃力;他們除了靠著奶奶在公廁賣衛生紙維生,大姊也提早放棄學業投身工作;唸書的弟弟和妹妹很懂事,一放學就去公廁幫奶奶的忙,但也因此沒什麼時間和同儕相處。

我們擠進那狹窄的公廁服務空間做客,擠不進去的人只得站在門邊,宣教士與他們是老交情了,自然相談甚歡,我和幾位姐妹對他們來說則是陌生人。在去之前,宣教士就先跟我說了:這位弟弟在家裡沒有其他男生,所以希望我這個弟兄能夠多關照他。因此,我先進去和弟弟妹妹坐在一塊,但除了簡單的問候、聊聊生活以表達我的關愛,卻不知道能再做什麼;他們似乎也有點不自在,因為空間狹小,沒有食物可以擺放,又要隨時應付來買衛生紙的客人,怎麼樣能把我招待好呢?

於是,我想起我包包裡的語言課本,決定不要一直想我能「為他們」做什麼,來讓他們「為我」做些事吧!我說:「嘿,我在學語言,你們可以教我嗎?」他們很興奮,開始教我許多日常生活用語,我也一邊唸、一邊問、一邊聽,客人來買衛生紙時我也一邊幫忙。就這樣,他們歡迎我常來公廁做客,一起聊天學語言,我前後一共去了四次,就連奶奶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還教了一些激動我心的話,像是:「你還會回來嗎?」是的,我還會回來;「你把我當成你的奶奶嗎?」是的,我把你當成我的奶奶⋯⋯之類的話。

在這個接受他們給予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得到了當老師的成就感,而我的語言也在那四周內進步不少,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彼此的愛都大大地加深。相信嗎?僅僅在飲食、語言的需要上接受供應與幫助,就能建立像家人的關係,那麼當我們願意鼓起勇氣,揭去帕子、敞開自己,在信任的基礎上容讓對方進入我們內心真實的需要,就更能建立起活潑、充滿生命力的關係,神的愛也更能在這當中做工、彰顯,因為我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就認出我們是耶穌的門徒了!

亞杜蘭洞中的三個禱告

宣教士必須要好好學習如何自我關顧,畢竟宣教士不是超人,只是個向神的呼召say yes的一般人,身邊可能也很難有固定的屬靈同伴。當來到了生命中的亞杜蘭洞,不論是身體、心力或靈性狀況的低潮時,我們可以有三個禱告:

1. 求神讓我們先懂得來到祂面前得安息,知道我們不是靠著行為才得著神的愛,在耶穌的十字架前,我們早已得著神完全的愛與肯定。

2. 求神賜下我們所沒有的智慧及愛心,使我們的裡面不至耗盡,能以繼續陪伴生命與我們同樣需要神的羊群。

3. 求神給我們勇氣,不僅能向祂承認自己的軟弱,讓祂的能力得以覆庇我們,也願意向人敞開自己的內心與需要,並謙卑地接受他人的愛與付出,使我們在彼此相愛中,能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如此,宣教的路才能走得穩健、走得長遠。

作者介紹

Share:

留言回應

讀完文章有什麼想法或感動嗎?或是有什麼話想對宣教士說的,都可以留言由 Imission1 轉交喔~
有時候,僅僅一句簡單的鼓勵,對遠方的宣教士們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