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心故事

挑戰舒適圈的旅程 7:謙卑

曾經,我以為自己就是個作跨文化宣教士的料,因為我很能吃苦,不太怕冷、也不太怕熱,喜歡挑戰新鮮的事物,吃什麼食物都覺得很好吃,又有學習語言的天份,這些條件讓我能夠很快地適應不同的文化與環境,要我跨出舒適圈似乎並不怎麼困難。然而,經過九年的預備,我發現我錯了!跨出舒適圈不單是要去接觸、熟悉那些看得見的不同,更是要去面對生命裡許多自己的「不喜歡」與「不想要」,且後者往往更具有挑戰性,也是神最為看重的。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常常去思想大衛的一生,他身為一位君王、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卻先走過了好大一段不舒服的過程,但正因為他願意去放下那些原本可以選擇舒適的權利,他的生命才得以被塑造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自然有越來越多的人甘願跟隨他。我想,宣教士的生命也是如此。以下,我想透過大衛的生命來分享:我在預備宣教的過程中,那些不容易跨越的舒適圈。

【七、謙卑:建立問責關係/面對罪惡軟弱之時】

撒下十二5-7, 13(新譯本):
大衛就甚惱怒那人,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他必償還羊羔四倍;因他行這事沒有憐恤的心。」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

這是大衛一生最大的污點——先是姦淫、後是殺人,發生在他生命最平順舒適的時候,最讓人驚訝的是,與神如此靠近的人,竟然對於罪惡如此的遲鈍,由此可見,安逸對於人的靈命是多麼具有破壞性。

致命的老油條!

宣教也是如此。萬事起頭難,難的時候緊緊倚靠神,凡事向人請教,等到一切都上了軌道,做出越來越多「成績」後,就不知不覺變成老油條,一方面自己比別人有更多的經驗,說出的話較有份量,另一方面,就更難放下身段去接受別人的意見、指教,甚至是責備。

正如大衛聽了拿單的提問,很快地做出回應:「行這事的人該死!他必償還羊羔四倍;因他行這事沒有憐憫的心。」他的話一針見血、一步到位!然而,他沒有意識到他所說的話與他所活出來的樣式不一致,缺乏信服力。好在有個願意冒死諫言的知己拿單,勇敢指出大衛的錯誤,而他也能及時踩煞車、立刻認罪悔改,兩者皆相當地難能可貴。

在宣教工場上,甚至是各個教會中,你能聽到許多這樣的故事:資深的工人或牧者跌倒了,造成工場與教會很大的震撼與負面效應,或是他們某些生命的盲點沒有被處理,不斷耗損周遭的同工與羊群。這不是說我們要等到生命的問題都處理完畢了才能成為宣教士或牧者,畢竟這是沒有人能做到的天方夜譚,但如何讓生命的問題不至於像滾雪球般的擴大,並能及時作出調整、得著更新,我想大衛與先知拿單的這段故事正是很好的範例。

問責關係:刻意而美好的防線

在英文中有這樣一個字:Accountability,現在中文大多翻作「問責」。然而這並不如中文字面上的意義,好像一種出問題要有人來承擔責任的概念,這個字原本的意義是代表一種資訊流通的機制:在透明信任的關係中,某一方要定期向另一方交代,而該方在了解後提出改善的方案,以避免問題的產生。

在企業中,執行長要向董事會及股東交代,在政治中,行政首長須向立法機關及民眾交代,那麼在宣教中,宣教士要向誰交代呢?當然就是自己的母會、差會以及後方的代禱團隊和奉獻者。

然而,宣教跟企業及政府部門的不同是,宣教的問責關係常常沒有硬性規定的制度,且遠在家鄉的母會及夥伴因著距離上的障礙,很難瞭解前線宣教士的真實情況;再者,宣教士向這麼多人建立透明信任的關係,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宣教士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一一向大家交代,更重要的是,很多在後方的人並沒有足夠的身量與理解力去承接這樣的責任,他們所給予的回饋反倒會帶給宣教士困擾。

因此,宣教士應該根據自己時間心力的情況,與2~5個人建立問責關係,其中務必包含母會及差會中與你在宣教上同工的一兩個人,因為他們是最懂宣教的人,在信任的關係中,他們能夠作你最直接的幫助者;接著可以是你在主裡最信任與要好的夥伴,他最懂你,熟悉你的個性與想法,不會隨意批判你,願意耐心地聽你說,也願意在真理中對你講實話,且能夠保守你的秘密、為你代禱。在這樣的關係中,問責不再是讓人無奈的交代過程,而是讓人期待的分享時光。

既然是透明信任的關係就無法一蹴可幾,因此我們還在預備走宣教路時,就可以開始找尋合適的夥伴、屬靈長輩,在建立這樣的問責關係時,我們需要練習主動將自己的軟弱、黑暗面、無助的處境與他們分享。

模式一:我問你答!

還記得我最開始要走宣教路時,我想要獨自一人去某創啟地區自助旅行,看看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沒想到這個計畫提早讓父母知道了,他們卻極力反對,因為擔心我的安危。當時的我還只是個大學生,沒有太多的存款,既然知道父母不支持,我便開始自己想辦法存錢,於是我去系辦嘗試申請獎學金。

我雖然成績不錯,但助教告訴我:優秀獎學金已經被班上第一名的人申請走了。失望準備離開之時,他卻叫住了我,說:「嘿,有個獎學金還沒有人申請!」我眼睛瞪大地問:「什麼獎學金!?」他說:「清寒獎學金!」我疑惑地回他:「但我不是清寒家庭啊。」他跟我解釋,清寒證明只要向里長申請即可,不用看家庭收入,很容易取得的。他知道我覺得不妥、似乎有欺騙嫌疑,便說:「其實沒有人申請就是浪費掉了,而你申請獎學金是拿去做好事,我覺得沒什麼不妥。」

就這樣,我有些困惑地把流程跑完,出乎意料地順利,也就沒有再多想。直到獎學金發下來的那一天,支票交在了我的手中,我的心卻感到極度的不安,甚至雙手會顫抖。我知道不對勁了,就找了個我很信任的屬靈夥伴聊了這整件事,並請他按著真理對我直言不諱,他是懂我的人,並沒有用嚴厲的話責備我,只溫柔的說他覺得這筆錢原本理應是給家境不好的同學使用。

聽完他的回應,我心有不甘的在上網查了些資料,才發現清寒獎學金沒能真正送到清寒同學的手中其實是常態,一方面獎學金還是有成績的要求,對清寒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門檻,另一方面,清寒證明實在太容易取得,很快就被其他優秀的同學搶走了。知道了這些真相,又逃不掉聖靈在良心上的責備,加上屬靈夥伴也不支持我的作法,我後來便把這筆獎學金全數捐給福音機構,提供貧窮學生參加營會之用。

經過這件事,我大哭了一場,也才發現自己原來那麼軟弱,竟然會被金錢綑綁。但如此一來,宣教的路要怎麼繼續走呢?感謝神,他讓我遇見了一位願意帶我去那裡訪宣的宣教士,我的家人也就放心了,還直接全額奉獻讓我去。若當時沒有聖靈的責備,讓我願意鼓起勇氣向屬靈夥伴坦承,又沒有理解我的朋友溫柔指正我,我想或許我會繼續錯下去,那就真的虧大了!

模式二:你問我答!

遇到問題找信任的人聊聊或許還算容易,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會意識到自己正陷入試探或罪惡中,也可能在一些想法與決定上考慮得不夠周全而不自知,而在問責關係中最寶貴的就是:對你有責任感的夥伴!他不只是聽你講你所面對的問題,他也會主動關心你、詢問你的狀況,並在你的分享中去敏銳你真實的需要,給你方向去禱告,陪伴你調整自己、勝過挑戰。

有一次我去了一個全新的地方短宣,服事的是同樣流著華人血液、會說中文的基督徒青少年族群,這是我第一次全然以音樂老師的角色去服事,服事的果效相當好,讓我非常興奮。回來後,許多夥伴想聽我的分享,我便跟我的夥伴說:「我覺得我找到我的命定了!一直以來神都讓我在教會做牧養青少年的工作,又賜我音樂的長才,我想我未來就去這個地方教音樂、牧養青少年吧!」

他們卻聽出了問題所在,開始問我:「你一直以來關心的不都是穆斯林族群嗎?現在你突然覺得要做的是同文化的基督徒音樂培訓?」甚至有對我很熟悉的宣教士直接對我說:「你是一時沖昏頭啦?不准你去。」我雖然被澆了一桶又一桶的冷水,但才逐漸清醒過來,發現自己實在是被一時的成就感所蒙蔽,忘卻了神起初放在我心裡的感動與呼召。

別低估了自己的軟弱!

這就是為什麼走宣教路這麼需要夥伴,不僅是因為有奉獻、代禱、關懷上的需要,也不僅是因為在彼此相愛中才能彰顯神的榮耀,還因為我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軟弱,以為自己必能「靠著神」勝過種種困難,殊不知主早就賜下了勝過軟弱與罪惡的重要配方——主內成熟的弟兄姊妹,不和「靠著神」一起服用是沒有效果、甚至會傷身的。

若當時大衛會定時向先知拿單敞開自己心裡的想法,拿單也會定時關心大衛的生命狀況,我想大衛不至於鑄下大錯。雖然向人敞開自己的故事與軟弱是很不舒服的過程,定期向人交代更是令人感到麻煩,但這正是一種謙卑的操練,能以保護我們的心時時校準於神。

想踏上宣教路的你,有這樣能以信任敞開的屬靈夥伴和長輩了嗎?若還沒有,就趕快行動吧!

作者介紹

Share:

留言回應

讀完文章有什麼想法或感動嗎?或是有什麼話想對宣教士說的,都可以留言由 Imission1 轉交喔~
有時候,僅僅一句簡單的鼓勵,對遠方的宣教士們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支持!